族裔文学之旅 | 美国华裔文学的矛盾与挣扎
大国政治、社会关系历来纷繁复杂,个体命运被裹挟其中,似乎动弹不得。但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以笔为矛,反对文化歧视和种族主义,在历史、文化、政治的湍流中激流勇进,不断寻求自我与光明,在矛盾和挣扎中成长、延续——他们就是美国华裔作家。
本期介绍美国四大族裔文学之一的华裔文学。
“在我们能够讨论我们的文学之前,我们必须解释我们的感性。在我们能解释我们的感性之前,我们必须勾勒出我们的历史。在我们能够勾勒出我们的历史之前,我们必须消除[我们的]概念化形象。在我们消除这些概念化形象之前,我们必须证明这些概念化形象的虚假性。”①
①Frank Chin 1991, 转引自刘海平、王守仁(主编),《新编美国文化史》第四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65页。
华裔文学
起源与发展美国华裔文学诞生于19 世纪末,最初多以传记的形式呈现,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文化冲突为核心的代际冲突以及在充满种族歧视的美国如何奋斗并取得成功。此外,为了帮助美国读者理解华人文化,这一时期的华裔文学还经常生硬地包括大量有关中国文化的常识性介绍。
20 世纪60年代之前是华裔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美国社会对待移民的主流态度是促成移民美国化,因此华裔美国文学也大力歌颂美国梦,凸显成功的、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的美国华裔。这个阶段代表性的作家,如刘裔昌和黄玉雪成名的原因,和伊顿被湮没的原因,是恰好对立的:前者歌颂美国梦,赞扬"大熔炉",而后者拒绝美国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华裔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美国社会出现了反正统文化运动,包括女权主义运动,以及黑人主导的民权运动。在这一阶段,华裔文学中文化认同的美国化,表现为反抗正统文化,提倡少数族裔的权利、提倡女权主义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如赵健秀、汤亭亭、谭恩美等人,表面看差别很大,甚至有点相互攻讦的感觉,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从属于反正统文化的不同分支而已。
20 世纪90年代以来,是华裔文学蓬勃发展的阶段。当美国社会思潮的主流进化为多元文化主义时,华裔作家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反映了这一变化,无论是直接地提倡多元文化主义,还是有意无意地淡化族裔问题,把故事人物首先当作人,而不是当作华裔或者美国人来写,其实都是这一思潮的不同表现而已。
千禧年后,美国新华裔英语文学沿着纵深的方向继续发展,较之前的转变就是,作家数量持续增长,类型小说开始出现,创作方向出现转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特征与范畴传统华裔美国文学的创作队伍是第二代以上的华裔美国作家。其创作特征包括:第一,华人集中居住的唐人街作为美国城市中一处特殊的景观,经常出现在华裔文学作品里;第二,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构成华裔美国文学的重要内容;第三,女性作家成为推动华裔文学发展的主力;第四,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华裔文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美国新华裔英语文学以小说创作为主,其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文本表征、题材内容和身份认同等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中式英语的使用。这里的中式英语并非单指中国人在用英语表达时犯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语法错误,还包括中国人在英语写作中流露的独特风格。一方面,“中式英语”的出现正好以其陌生化的效果“一新美国人及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耳目,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掠过近些年有些呆板的美国文坛”。另一方面,美国新华裔英语作家正是借助英语表达来对自己是中国人这一文化身份进行逃避。
单凭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还不足以令美国新华裔英语文学持久地吸引读者,实际上“与中国相关的主题内容比语言本身更加重要”。美国新华裔英语小说家吸引大批读者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笔下都是中国故事。在这点上,相对于美国新华裔英语作家对中国负面形象的展示,新移民华文作家则更多地弘扬爱国主义主题,揭露美国制度的弊端。
作为华裔流散族群的一员,美国新华裔英语作家也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然而,不同于自认为是美国人的传统华裔美国作家,也不同于自认为是中国人的新移民华文作家,美国新华裔英语作家们在身份问题上表现出摇摆不定的态度。他们并不完全认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而与此同时,他们又把对自由生活的愿景寄托在美国,更愿意声称自己是“没有国家的人”。
美国新华裔英语作家写作就是为了排遣自己对中国的不满,然而,他们的抒发只能强化自己是中国人这一事实。他们越是写中国的“黑暗面”,就越是凸显自己的中国性。同时,虽然他们的法律身份变成了美国人,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表达方式仍旧透着中国性。而且,无论他们怎么写美国的先进,在美国人眼里,他们始终都是华裔。
华裔文学除了小说和传记外,还有戏剧。在华裔美国戏剧中,最早发声的是赵健秀,但他在70年代初创作了两个剧本后便退出了剧坛。在当代华裔美国剧作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黄哲伦。叶祥添的儿童文学创作主要是童话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但其中也有与华裔美国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显示内容,表现出对华裔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境况的关怀。他和其他70年代以后众多华裔作家一起恢复了从华人的视角讲述故事的传统。
作家与作品20 世纪60年代之前容闳《西学东渐记》(1909)
伊迪丝·伊顿/水仙花《春香夫人》(1912)
刘裔昌《父亲和裔昌》(1943)
黄玉雪《华女阿五》(194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雷霆超《吃碗茶》(1961)
赵健秀《鸡笼中国佬》(1972)、《唉咦!:亚裔美国作家选集》(1974)、《甘加丁之路》(1994)
汤亭亭《女勇士》(1976)、《中国佬》(1980)、《孙行者》(1989)
谭恩美《喜福会》(1989)、《沉没之鱼》(2005)《迷情谷》(2013)
20 世纪90年代以来
黄哲伦《新移民》(1980,戏剧)、《蝴蝶君》(1988)、《中式英语》(2011)
叶祥添《龙翼》(1975)、《龙炉》(1991)
雷祖威《爱的痛苦》(1991)
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1991)、《谁是爱尔兰人》(1999)、《世界与小镇》(2010)
李建孙《中国仔》(1991)、《缺少物证》(1998)
2000年后闵安琪《红杜鹃》(1994)、《兰贵人》(2003)、《中国珍珠》(2010)
哈金《沉默的间歇》(1990,诗集)、《等待》(1999)、《自由生活》(2007)、《折腾到底》(2016)
裘小龙《红英之死》(2000)
李翊云《千年敬祈》(2005)
严歌苓《赴宴者》(2006)
巫一毛《暴风雨中一羽毛》(2006)
(*限于篇幅,本文仅罗列部分华裔作家及作品,详细索引和大事年表见刘海平、王守仁(主编)《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附录。)
华裔美国文学在今天的美国已经形成了繁荣的局面。这虽然与当今美国多元文化的人文环境分不开,但与华裔美国文学几代作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他们从描写唐人街美籍华人的真实生活开始,表现他们在美国种族主义思想影响下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到描写第一代移民与第二代土生子女之间的产生的代沟,表现中美文化之间的冲撞,再到描写美籍华人融入美国生活,成为真正的美国公民,表现他们渴望成为典型的美国人,要求和欧洲移民平起平坐,平分秋色。这里既包含着华裔作家勇为自己的少数族裔同胞找到发表意见和思想的喉舌,也表现了华裔文学正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创作传统。他们要用自己的笔申诉华裔在美国长期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反映他们对美国的开发和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美国梦和美国这个国家概念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义,以此表明不论是欧洲来的白人移民还是从亚洲来的黄色人种移民,或者是被白人驱逐的印第安人,只要他们生活在美国,为美国作贡献,那么,他们就是典型的美国人,就应该享受美国的民主和自由,就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和待遇。
❒
推荐书目:
外教社新编外国文学史丛书:《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
本书第七章“有关美国华裔的文学”介绍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美国文学史上有关华人的作品及华裔本身的创作。
❒
推荐书目:
外教社新编外国文学史丛书:《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
本书第五章“华裔美国文学的兴起”介绍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对主要的作家、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
❒
推荐书目:
外教社外国文学研究丛书:《美国小说:本土进程与多元谱系》
本书第六章“华裔谱系”和第七章“新华裔谱系”分别探究了传统华裔美国文学与美国社会思潮变迁的照应关系,和美国新华裔英语作家的创作。
下期推出:族裔文学之旅 | 美国非裔文学的苦难与救赎,敬请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思飞学术